鹦鹉鱼烂鳃病如何治疗
鹦鹉鱼烂鳃病如何治疗
鹦鹉鱼烂鳃病如何治疗,鹦鹉鱼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观赏鱼,如果出现烂鳃的情况是非常影响美观的,鹦鹉鱼烂鳃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,饲主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的治疗,那鹦鹉鱼烂鳃病如何治疗呢?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吧。

鹦鹉鱼烂鳃病的病原是粘球菌,这种病菌的出现是由其他病鱼传染的。有时候鱼友们从商店里面买鱼,由于观察的不够仔细,很容易买回来带有此病的鱼,从而影响了自己缸里其他鱼的健康。这是鹦鹉鱼疾病中常见病,有时候此病还不易觉察,所以常会出现死鱼的情况,死亡率一般在50%~60%之间。
想要治疗鹦鹉鱼烂鳃病,先要知道自己的鱼有没有得这种病,此病有什么症状呢?鹦鹉鱼患了烂鳃病,腮丝会由鲜红变成苍白,出现由外缘开始靡烂,脱落的情况。还会有腮盖骨内充血,及中心骨坏死脱落的症状。
鹦鹉鱼烂鳃病还有腮丝之间粘膜增多的症状,病鱼会友呼吸困难,轻者浮水面,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。更甚者有的鱼还伴有肠炎这一并发症,轻者有食欲,重者无食欲。有些人在解剖病鱼的时候,发现肠出血,亦有溃烂的斑点存在。大家知道了这些也不要恐慌,这种病是可以治疗的,只要治疗及时就不会丧命。
方法一:
那鹦鹉鱼烂鳃病该如何治疗呢?鱼友们发现鹦鹉鱼有类似烂鳃病的症状后,要及时的进行施救治疗,最好进行隔离治疗,在鱼缸中泼洒药物,并且要停食。将患病的鹦鹉鱼单独隔离,在隔离缸中饲养,为避免水质变化的刺激,应使用原缸水,或兑入晾晒好的新水。隔离缸中使用杀虫性药物,对鱼鳃寄生的微生物进行消灭,按照说明用量使用。一般常见的成分有甲苯咪唑,敌百虫,甲醛,硫酸铜类药物。
将病鱼单独捞到小盆中用0.5%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后捞回隔离缸。隔离缸中加入5%食盐,抑制细菌生长。切记治疗鹦鹉鱼烂鳃病,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呈淡淡的红色即可,切不可超量,毕竟是药三分毒,否则鱼会受不了的。杀虫药一般3天,杀菌药一般用5~7天。用药后,鱼缸中的充气设备不可关闭,防止缺氧窒息死亡。
方法二:除此之外,还可以这样治疗鹦鹉鱼烂鳃病,在鱼缸中泼洒药物,并且要停食。所需要的治疗药物选择性强,可以尝试用红汞治疗,一般其用量以使水变色即可,治疗时间能保持3-4天;也可使用呋喃西林粉剂进行治疗,此病浓度应调节为1-2ppm;还可用抗生素,如:青霉素、金霉素、红霉素等。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,要根据鱼缸的大小、患病鹦鹉鱼的多少来确定,切不可盲目的乱投药物。
上面方法二所说的是单个的鹦鹉鱼的了烂鳃病,如果是一缸鱼普遍患病,那么就需要全缸撒药治疗了。举个使用青霉素治疗的例子,在90×45×60(厘米)的缸里,要1次用80万单位,上、下午各1支,需要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可治愈,以3天为一个疗程。
如何区分鹦鹉鱼的公母
鹦鹉鱼也称鹦嘴鱼,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,因其色彩艳丽,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。如今鹦鹉鱼也已经成为广大水族爱好者的宠物,从形态上看,鹦鹉鱼体长而深,头圆钝,体色鲜艳,鳞大,其腭齿硬化演变为鹦鹉嘴状,用以从珊瑚礁上刮食藻类和珊瑚的软质部分,牙齿坚硬,能够在珊瑚上留下显著的啄食痕迹。
每当涨潮的时候,大大小小的鹦鹉鱼披着绿莹莹、黄灿灿的外衣,从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浅水礁坪和泻湖中。鹦鹉鱼其实也有公母之分,你知道怎么分辨鹦鹉鱼的公母吗?

一般来说,公的鹦鹉鱼体色会更红,背鳍、臀鳍略尖长,有时能超过尾鳍。而相对于母鹦鹉鱼来说,其身体颜色会比较淡一些,而且容易变白,同时母鹦鹉一般不超过尾鳍。
同时,从性格上来说,公的鹦鹉鱼起头的可能性略高。而相对于母鹦鹉鱼来说,在产卵前也会突然起头,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。
此外,公母鹦鹉鱼其生殖器官也是不一样的。公鹦鹉鱼的生殖孔部位比较平滑,突出部分很小,腹部平滑。而母鹦鹉鱼的生殖孔部位突出较大,而且腹部会微微膨胀,如果到了临川的时候这种腹部鼓胀的情况会更加的明显。
1、如果有底砂,那么挖坑的是公的,不挖坑的是母的,当然偶尔吃几颗又吐出来玩一下也是有的。
2、如果没有底砂,那么天天打架的是公的,一般不打架的是母的,但偶尔也会参与战斗
3、摸髋部的耻骨部位。公的是尖的,母的比公的明显分开写,分开1厘米左右,当然小鸟未成年要小于1厘米。
鹦鹉鱼和鹦鹉鱼之间不能繁殖后代,而雌性的鹦鹉鱼和某些品种的雄性鱼,是可以杂交出后代的。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。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,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。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,所以母鱼就算产卵也无法孵化,因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。所以当血鹦鹉鱼产卵后,主人要想办法自己孵卵。
鹦鹉鱼倒立如何救出
鹦鹉鱼倒立可能是水温太低的原因,适宜鹦鹉鱼生存的水温是25~28。细菌感染也可能是鹦鹉鱼倒立的原因,此时可以通过老三样进行治疗。先换水1/
3,给水加温并维持在32度,下5%浓度的食盐,同时下黄粉或杀菌药,之后每隔3天换一次水。